2月26日,我校智能烹饪工作室大师高志斌以“智能烹饪”为主题,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校级公开课。课程以“科技赋能传统烹饪”为核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展现了智能烹饪技术的前沿应用,为培养适应餐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型人才提供了生动范例。
课程定位:融合科技与传统,打造新型烹饪人才
高志斌老师指出,《智能烹饪》是烹饪专业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研发的特色课程,旨在通过智能设备的操作、菜品建模及创新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展开:一是知识层面:解析智能烹饪的关键技术,如设备原理、参数调控及菜品建模方法;二是能力层面:通过炒菜机器人、万能蒸烤箱等设备的实训操作,培养学生精准烹饪、设备维护及创新菜品研发的能力;三是素质层面:强化科学态度、团队协作与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智能烹饪技术的探索热情。
课程以“实训为主、紧跟行业、创新导向”为特色,引入餐饮行业最新智能设备及菜品模型,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开发个性化智能菜品。
课堂亮点:数字建模实战,解锁智能烹饪新场景
公开课现场,高志斌老师通过四个核心模块,生动演示了智能烹饪技术的应用场景。首先是智能烹饪基础:从设备原理到关键技术,剖析物联网远程操控、大数据优化菜品、AI自适应火候等技术的落地实践,强调智能烹饪“精准化、高效化、个性化”的优势。其次是炒菜机器人数字建模:以“扬州炒饭”为例,高老师现场演示如何将传统菜品的配料比例、烹饪流程转化为数字模型,并通过参数优化实现“颗粒分明、色泽金黄”的标准化出品。学生随后分组完成“番茄炒蛋”建模任务,在实操中掌握数据采集、程序调试及模型验证的全流程。
行业价值:推动技术升级,引领餐饮未来
高志斌老师强调,智能烹饪并非取代传统技艺,而是通过技术赋能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标准化水平,为餐饮行业注入创新活力。课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设备操作技能,更通过菜品建模实践,培养了“数据思维”与“创新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公开课不仅展现了我校烹饪专业的教学创新成果,更为智能烹饪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受到师生及行业代表的一致好评。



图文作者:刘银凤
图文审核:陆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