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教育圈里的“老导游”<br>――记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张骏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时间:2014-06-04点击数:

    □本报驻江苏记者姚宁安

    我们可能很难把导游、博士、大学教师这几个身份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就真有这么一个人,做了7年的导游之后“变身”成为大学教师,主要教授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之后,又考上了博士,用了三年时间顺利毕业。他就是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老导游张骏。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机缘巧合,张骏参加了扬州市第一届导游大赛。这次参赛,张骏赢得了不错的名次。对于一个刚刚入行的新手来说,这次获奖坚定了他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第一次带团,张骏和其他导游一起接待一个两三百人的大团。团队游客要求佩戴统一样式的帽子,数帽子这项简单却繁琐的工作就交给了导游。张骏觉得自己刚刚入行没多久,应该主动多做一些工作,便自告奋勇地把这个活儿揽了下来。大夏天里一个人在旅行社地下室汗流浃背地数了两三百顶帽子。“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去做,你往往可以学到很多,刚刚从事导游行业,VIP团轮不到我。没关系,我就从最基层的团、从别人不愿意接的团做起,逐渐地磨炼自己逐步提升。”张俊说。

    从入行一开始,张骏就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他知道这个行业充满艰辛,不会一帆风顺。

    有一次,张骏带团到张家界,夜里一点多钟酣睡中被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团队中一位老太太半夜起来上厕所时摔了一跤。由于团队中有老人,张骏在入住前就特别提示要注意防滑、小心摔倒,怎么还是有人滑倒呢?他赶紧联系酒店,将老人家送到医院检查,同时通知地陪第二天带着其他游客继续游览,他自己则全程陪护着老人家。

    检查结果让张骏的心又一次揪了起来,是粉碎性的骨折,只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治疗,显然伤情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老人家一天不好起来,我就一天不离开病床”。张骏守在老人家病床前,为她端茶倒水,说笑话替她解闷,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着。

    五天之后,在张骏的悉心照顾下,老人家的病情明显好转。原本以为回到南京继续治疗就好,谁知,老人家的家人却对张骏不依不饶。自己一片好心,主动帮助老人,最后,却被误解,被指责。张骏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多管闲事了?但接下来的事情却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老人家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坚决阻止了家人的行为。她握着张俊的手表示,以前对导游有误解,今天才知道什么叫做危难之中见真情,“听到这个话我也很激动,真的很想大呼一声理解万岁”。张骏说,在带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缠的游客,其实只要用一颗感恩的心,真心地服务,就没有处理不了的问题。

    张骏从事导游职业是在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由于研究生时学的是教育专业,毕业后对于是否要放弃热爱的导游工作去当一名老师,他也曾犹豫过。如果可以把旅游和教育结合起来,岂不是两全其美。最终,张骏成为了旅游院校的一名老师。“我想可以这样概括导游职业,就是一件平凡的事情只要坚持做下去,也就不平凡了;一件普通的事情如果能够坚持下去,那么,普通也就变得不普通了。”在张骏的课堂上,同学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对眼前这位教育界的老导游充满崇拜。在今年南京评选出的50位“金牌导游”中,有6位是张骏教过的。

    谭莉,张骏的学生,荣获2012年教育部全国院校导游技能大赛一等奖。她表示:“我觉得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平易近人,他的声音、口才特别吸引我,就感觉这个老师很特别,也是我从小学到大学以来第一个非常崇拜的老师,我想对张俊老师说,谢谢你,非常幸运成为了你的学生。”

    吴仪,张骏的学生,江南贡院馆长助理,2012年全国导游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吴仪说:“张骏是我参加全国导游大赛培训期间的指导老师,我的比赛讲解稿、还有我的个人风采稿件,都是张骏老师亲自设计的,能感觉出来张骏老师的文学造诣非常深厚。”

    在张骏的眼中,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导游?“首先要有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如果没有这份热爱,很难坚持到底。然后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导游是一个杂家,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同时还要是专家,对旅游资源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见解和认识。”

    在张骏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精神叫做执著,这份执著让他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至今。

    相关链接:中国旅游报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十一版

    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3-12/30/content_8373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