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润・细无声” 当传统文化走进无声的世界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时间:2016-03-22点击数:

    2016年3月3日,是我国的第17个“爱耳日”,也是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局开展文化助残项目的第10个年头,婷婷聋童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难忘的下午。

    在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汉服文化”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折出美丽的汉服;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品尝并亲自动手制作了青团,边做边吃边学习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南京工程学院同学们带来的滑稽剧则让孩子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收获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南京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汉服知识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折纸汉服

    孩子们亲手做好的青团

    在这里,志愿者们更多的需要用口型来和孩子交流,孩子们的反应可能也会慢一些,所以需要志愿者们更加认真耐心地与孩子们交流。比如当志愿者教孩子“胶水”的时候,一开始让孩子看“胶水”的口型,孩子却递来了一把剪刀。只有一遍遍慢慢地说,孩子们才能知道并理解是什么意思。因此对待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和恒心。

    在我们常人的印象中,聋和哑往往是伴随的,但是这里的孩子虽然失聪,却仍然能够说话交流。据幼儿园园长介绍,让这群失聪的孩子从闭口到开口说话,往往需要3~9个月的时间进行训练。即使给失聪孩子戴上人工耳蜗,虽然他们能听到声音,但是听不清,也很难做出反应。因为经由人工耳蜗听到的声音是失真的,像机器人的声音,他们无法判定音源是从哪儿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孩子们都能够正常发出声音,他们会唱儿歌、念唐诗、作自我介绍……“只要智力没有问题,95%以上的失聪孩子,经过训练都可以正常上学。”

    同时园方也非常希望这群特殊的孩子可以多多的和正常孩子互动,因为在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可以帮助失聪孩子的言语得到发展;在对待佩戴人工耳蜗的孩子时,不需要特别的大声说话,只要别碰触他们的耳蜗,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就可以了。“这群孩子需要关心,但更需要参与。”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中国的公益慈善的发展历史虽然不足30年,但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公益理念、创新公益形态不断丰富,公益活动开始从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共同参与转变。政府介入公益项目使得公益慈善运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同时也改变了民间公益组织自身资质不足,缺少专业人员,面临需求与资源难以匹配的尴尬。

    这个难忘的下午就是将传统单一的公益理念用新颖融合的模式呈现的又一缩影,由当地文化部门发起,吸引了来自南京市博物馆、江宁青年全媒体中心、苏宁云商集团客服中心、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水滴公益等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组织及个人参与其中,在发挥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作用的同时,积极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一股影响大众公益的力量,推动了“平民慈善、人人公益”理念的发展。

    相关链接:

    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60303/n439214533.shtml?qq-pf-to=pcqq.c2c

    中国新闻网(江苏):http://www.js.chinanews.com/75/2016/0303/3604.html

    海外网:http://www.js.chinanews.com/75/2016/0303/3604.html

    江宁青年:

    https://mp.weixin.qq.com/s?

    __biz=MjM5NDg3NzU1NA==&mid=402087887&idx=1&sn=b34e1ec310fc80a73208a72e8

    4cbb65b&scene=1&srcid=0318FDxH97F7234z7w61qMCY&pass_ticket=uIyXpBdejAJnM

    ey9%2BDhxh9M5jaNvij1fUPbqoKeCH0o%3D#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