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见证中国正规旅游教育的开端

    作者: 编辑: 审核: 发布时间:2020-10-12点击数:

    编者按:

    2020年10月1日12时30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原江苏省旅游学校(现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首任校长陶九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1978年,陶九龄同志以旅游教育改革先行者的魄力和热情,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正式的旅游专门院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先身——江苏省旅游学校,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正规院校旅游教育的开端,在中国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下面与大家分享陶九龄校长在《口述历史·中国旅游40年》上发表的《见证中国正规旅游教育的开端》一文,以表达对陶九龄校长的深切缅怀。

    在废弃煤矿艰苦奋斗创办全国第一所旅游学校

    江苏省创办全国第一所旅游学校,是与江苏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及江苏省外事办公室的领导支持分不开的。1977年10月,江苏省委的负责同志参加中共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外事办主任汪洋同志也随团出访。他们当时参观了罗马尼亚很多市县的基层单位,还参观访问了一个培训中心,主要是培训旅游企业的干部和管理人员。汪洋同志对这个培训中心特别感兴趣,也有许多感触,所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根据旅游系统对旅游人才的需要,能否在江苏省也成立一个类似的旅游培训学校?他回来向省政府提议,并打报告提出了申请。因为省委、省政府的很多负责同志当时也随团出访,也有同感,所以批复很快就下来了,派汪洋同志进行筹备,此时是1977年下半年将近年底的时候。

    我是在1978年5月受命担任江苏省旅游学校的行政领导工作的,感觉很光荣。在办学初期,我们遇到很多的困难,首先是经费问题。办学校首先需要的就是资金,所以就打了一个申请经费的报告,开办费给了20万元人民币。因为招生、生活、校舍、教学开展、学校运转都需要开支,所以又向组织争取到每月3万左右的办学经费,以后就大体上依靠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了。1977年,主要依靠外办拨款,因为我们的直接创办者是外办。后来依靠二级旅游局,以及政府部门的一级旅游局。除此之外,日本华侨蔡世精老先生慷慨捐赠了几十万人民币给省旅游部门,这笔经费列入后来的项目经费中。

    第二是校址选择问题。1977年下半年,汪洋同志遵照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开始筹办旅游学校。组织了3人小组,跑遍江苏省南边的各个县市,找到了苏州市金山煤矿(属于宜兴县湖滏镇)。这个地方共有1万多平方米的建筑,但是房子破旧、漏雨,小煤矿作为无效工业之一已经停办了,是个烂摊子,但是可以用来办学。后来三位同志把情况汇报给汪洋,他亲自去看,认可了这个地方,于是校址就定下来了。

    第三是校舍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汪洋主任提倡发扬抗大精神,即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经过招生,宜兴本地的学生报到后,安排他们参与建校劳动。同时也招收了一批必要的瓦工、木工等专业工,修补破漏房屋,校舍就这样建起来了。接下来遇到的就是饮水、用水问题。山区供水困难,得从附近一个水潭抽水,加工过滤使用。但是天旱时水潭的水会干涸,这时就发动教职员工及学生,排成一队,用水桶、脸盆传递取水。开水是由大锅灶烧出来的,但是做不到24小时供应,我们就争取把饭店闲置的锅炉拉来烧开水,解决了这一难题。开始没有热水洗澡,夏天可以用凉水,冬天就不行了。于是就地取材,用木板搭一个简易的洗澡间,装了水龙头,把锅炉烧的热水接过来。

    学生进校后,把以前矿工的宿舍改为教室,矿长办公室改为办公室。但是教学设施也成问题,首先没有实习场馆,只能在露天铺块木板,供烹调班的学生切青菜、土豆、萝卜等,这样无须很多条件,先干起来再说,土法上马。

    第四个是教师问题,这是办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当时并没有现成的教师,主要从两个渠道解决∶一是就地(从宜兴)招聘老师;另一个是依靠组织调配。因为外办和旅游系统打交道比较多,外办便从国旅、中旅、南京饭店(江苏省涉外的第一家饭店)等单位请了一批教师。全校一共23名教师,有的原来在饭店做部门经理、厨师等,都是青年人。

    第五个是教材问题,基本方针是一边授课一边编写教材。一些文化课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就使用普通中学用的教材。除此之外,专业方面的教材由教师自己编写,大概有几十种,还有讲义。因为外语很重要,所以请原来当翻译的教师编写英语教材、日语教材;请原来当厨师的教师编写食品雕刻、江苏名菜等书。当时总的指导思想是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大家动手来解决教材的困难。

    以培养服务人才为办学宗旨

    关于办校宗旨,通过近5年的办学实践,直到1982年在武汉举办第一次全国旅游教育座谈会,让我们江苏省旅游技工学校去做介绍,我们才首次提出来,学校是以发展旅游事业,培养服务人才为宗旨而开办的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是技工学校而不是干部学校。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旅游人才,培养合格的从事旅游业的青年技术工人,为中国的旅游事业服务。

    关于生源问题,招生条件规定必须是高中毕业文化水平,招农村、城镇的生源,要求仪表合格、口齿伶俐,大部分从高考落榜学生中招收。第一届生源除了代培以外,基本上都是江苏省范围内城镇和农村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第二届不同,招的学生有南京的,有两年制和三年制两种。两年制的学生必须是高中毕业文化水平,三年制的是初中毕业就可以了。当时设立了三个专业∶服务专业,驾驶专业和烹饪专业。服务专业是为宾馆、饭店培养服务员;驾驶专业是为外事需要设立的。当时汪洋主任提出培养会讲外语的驾驶人员,既是驾驶员又是导游员,外语包括英语和日语两种。学校1977年底招收的第一届学生,1982年第一届毕业了,第二届才开始招生。

    第一届毕业生拿到的是技工学校的毕业证,是中等学历,不是高等学历。学生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南京、无锡、镇江、常州等旅游开发比较早的城市,还有的去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都是在宾馆、酒店工作。

    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还不错。一些宾馆和饭店的领导反映,学校输送的毕业生很及时,为老饭店改造、新饭店的开办提供了人才来源。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担任了骨干,有的做了组长、主管、经理、副总、老总等。例如江苏省旅游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中,有人曾经担任过金陵饭店的老总。

    从宜兴迁址南京

    学校创办时地处宜兴的山区,有诸多不便。第一个是邮电通信不便。在那个山区,打个电话要跑到半里多路之遥的湖澄镇,师生们要邮递包裹、寄信都要出门跑很远。

    第二个是交通不便。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有什么事情要办,都得走十五华里到丁山以后,再坐车到南京或其他地方。所以每次到南京,至少需要半天时间。

    第三个不便就是请教师来讲课,和组织学生去到城里的宾馆饭店实习,也是个难题。经常要到南京去请一些老师来讲课,向领导汇报请示工作啊,要办这些事情,非得乘车,得花时间花精力不可。安排学生到一些开放城市实习,例如南京、无锡、深圳、镇江等地,我们去跟他们联系很不方便。如果在南京,跨出门乘个汽车马上就到了。

    第四个不便呢,就是老师也好学生也好,生活上的安排很不方便。这些老师

    能被请到这个山区来工作,不简单呀。他们也是远离城市,有的还是外地的,来了之后,得安排他在这里有住的地方,有吃的地方。当时老师学生有病顶多只能去校医院看看,伤风感冒可以在校医院看看,比较重的疾病就不行了。还有主副食品的采购也不能很快运来。

    因此,我们迫切地感受到,需要解决新地址的问题。当时我们提出来,选择新校址,一是要有利于解决与外界的通信联系,交流信息,便于上级加强对我们学校的领导;第二,有利于教学和实习的联系,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希望这个校址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配备好的教师;第四,有利于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安排,让老师和员工都能够安居乐业。我记得当时为这个事情,请直接管学校的领导对我们给予关心和重视。领导说∶“老陶,这个事情我晓得了,一定要把你们这个事情摆到日程上,你放心。”几个月以后,经过领导的亲自考察,这个新地址就选在了丁山,那时候叫丁山宾馆。在这个地址上,一方面改造一些校舍,另外一方面建一些新校舍。这就是南京旅游职业学校的前身。

    1983年以后,学校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这时奉命调回省旅游局,负责筹办一个短期培训班。1984年,学校就全部搬过来了。在旧址办旅游学校的5年多,学校从不正规走向正规,从不稳定走向稳定,从不健全走向健全,完成了办学的初级阶段,也为日后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最后我想用四句话作为结束语:受命办校好,迎战士气高。桃李结累累,晚情乐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