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运河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之二:昆曲音乐欣赏
3月30日晚上,江苏省演艺集团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国家一级演奏员孙建安应邀访问我院,在图书馆报告厅为南旅学子们带来了主题为“昆曲音乐欣赏”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运河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之一,也是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审美素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实施项目。讲座由学工处处长姚强主持,共计300位师生代表聆听了此次讲座。
在正式介绍昆曲音乐前,孙建安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昆曲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地位。然后,孙老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昆曲的来源。以南方方言的形式进行演奏,恰是因为南方方言中声调平上去入以及阴声阳声的划分,完美地展现了昆曲的声韵美感。孙老师说昆曲的美感概括为三方面,分别是音乐美、文辞美、表演美。因此,昆曲有“无歌不舞,无动不歌”的评价。
孙建安老师在讲座中声情并茂的演讲方式带领同学们步入昆曲的艺术殿堂,一首首经典曲目的播放,让同学们见识了昆曲中多变的元素。规范的背后,是无数人打磨的痕迹,“喜、哀、宴、舞、军、神”六大乐类的划分,更是让同学们见识了古代完整的音乐体系。而在规范下与出情的争议,则是让听者陷入“临川之笔,吴江之韵”的思考中。
为了进一步让同学们对昆曲有所了解,孙建安老师介绍起昆曲乐队中的乐器。而昆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曲笛、笙、提琴、三弦;武场是板鼓、铙钹、大锣、小锣。更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同学们领略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不同乐器的共同演奏竟有着和谐的美感。
讲座步入尾声,孙建安老师就培养属于中国的音乐演奏形式,向同学们解释“音乐规范”“中国乐感”的概念。即不同于西方音乐拍子计节奏的方式,而是从内在掌握中国音乐节奏,再从外在展现出来,成为外在节奏。这种节奏是无法用语言说明的,是蕴藏着速度变化的,是只属于中国音乐的。最后提问环节中,孙老师就昆曲现代的发展情况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展现了如今昆曲大好的发展形势,昆曲音乐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