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基础部成功举办博雅论坛第七讲:“马约利卡”与中国陶瓷艺术的海外传播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27

2020年11月25日上午10点,基础部邀请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客座教授刘超博士在3105智慧教室做了题为“马约利卡”与中国陶瓷艺术的海外传播的讲座,基础部主任朱丽及大语与计算机教研室部分教师参加,讲座由教研室主任王丽娜主持,反响热烈。

    刘超,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比较文学专业,获取博士学位。曾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客座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近现代社会思想史与物质文化研究。

    讲座以“马约利卡”为切入点,在时间轴序上嵌入广阔的地域,勾勒了中国陶瓷艺术在海外传播的整体图景,启迪颇深。马约利卡”指的是利用锡釉的乳浊效果为陶坯蒙上一层不透明的纯白底色,在底色上加以彩绘后二次入窑、低温烧结的陶瓷生产工艺及其制品。“马约利卡”源于八世纪阿拉伯工匠为了模仿中国白瓷洁白、细腻的质地所进行的创造,中东地区盛产的钴料和伊斯兰清净素雅的审美追求使得白地蓝彩的“马约利卡”陶器逐渐成为其主流,为中国青花瓷的创制提供了原始模板。这一工艺随着摩尔征服者的脚步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进而演化为所谓的“西班牙—摩尔式样”,并受到由“马尼拉帆船贸易”大批输入的明青花的强烈影响,形成了“蝶饰”、“藻饰”等装饰风格。传入西属美洲殖民地之后,它更实现了与中国、阿兹特克及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在器形、技法、规制、装饰图案等各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折衷主义色彩。在欧洲,“马约利卡”也被引进法国,发展为“彩瓷”,并由传教士带到中国,催生了清代著名的珐琅彩以及粉彩工艺。这一中国陶瓷艺术与“马约利卡”长达千年的密切联系充分揭示了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发散性和双向性,为“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新闻作者:王丽娜

新闻出处:大语与计算机教研室


 

上一条:思政部举办“湖畔思政讲坛”系列活动第4期——“大时代中奔腾的后浪”专题报告

下一条:大语与计算机教研室成功开展“朝天宫寻踪采风”实践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