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校友访谈|蔡利平:适应行业发展 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
发布人:李蓉蓉  发布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251

                             校友简介

蔡利平,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健康与行为学学院国际教育主任、旅游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毕业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当时的江苏省旅游学校),是国内最早接受旅游专业教育的学生之一。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前往美国留学,于1996年在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被该校授予优秀学者称号,聘为博导终身教授。2004-2020年任印第安纳州旅游委员会委员,2013-2021年兼任该州中美协会理事。2005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聘为年会专题专家,担任过国际旅游教育协会理事并荣获终身成就奖。蔡教授共发表或合著学术论文200余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及生活品质等原创和开拓性的成果著名,致力于江苏和印州在乡村建设和教育领域的合作。


蔡利平在南旅院学习时的校徽和学生证

 毕业多年,蔡利平教授一直怀念在南旅院的学习时光,关心和关注着学院的发展。金秋十月,他再次回到母校,共商合作发展之余,蔡教授也围绕国际化办学、学生职业规划等内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访谈实录

Q:今年是建校45周年,毕业多年再次回到母校,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A:一转眼,距离上次回校已有5年时间,再次回到母校,感觉熟悉而新鲜。到校的时候正是同学们的上课时间,校园美丽安静,依然是那个读书的好地方。不同的是,美丽之外,又多了内涵的沉淀,道元楼、新旅楼,朝阳大道、霞征路,教学楼前的徐霞客雕像……路牌、路名等等融入旅游文化元素,让校园文化氛围更浓郁,整体感更强。

上个月,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完成,在合作会谈中能明显感觉到新班子身上强烈的使命感,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南旅院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就我个人而言,重回母校很兴奋,但同时也带着一份责任感和紧迫感,希望能把因疫情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为母校,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Q:近年来,学院紧跟行业发展与社会所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未来如何更好地培养国际化文化旅游人才方面,有什么建议?

A: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谈“国际化”一定要跳出对“国际化”概念的固有认知。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国际化”首先应该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相比以往,当下的国际化是双向的,也是更多元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外开放的侧重点,将从单一性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转化为向更多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中国模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以乡村旅游为例,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有70多年的历史,但中国的乡村旅游是最为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把乡村旅游作为了扶贫的主渠道。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旅游功不可没,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模式,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旅游的成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现。这样的中国模式完全可以用来推广并贡献于其他国家,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助推旅游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必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带来影响。鉴于此,我认为作为旅游类职业院校,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以应对对外交流过程中国家文化鸿沟、语言阻碍等带来的挑战。

Q:一直以来,学院上下都怀揣着“中国第一所旅游学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培养更高素质国际化旅游技能人才,面对当下旅游行业新的发展态势,您对学院在如何更好培养专业性和适应性的旅游人才方面,有什么建议?

A:30年前我们可以在西方理论框架下研究旅游和消费者的行为,但现在这种思路显然是行不通了,因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在中国。过去的旅游注重打卡某一景点,而现在则更注重多维度沉浸式体验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和文化,由“点”到“面”的转变源于当下整个城市及社区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全面提升。旅游业态的不断丰富与更迭,就需要旅游类专业院校在课程设计及教材选用、编写上及时作出相应改变,这对专业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认为可以适度调整、科学制定教师评价标准,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将专业老师从“论文困境”中解放出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行业,参与企业实践,近距离感受行业最新趋势,进而让课堂知识紧贴行业发展。

Q:作为南旅院的毕业生,您对南旅学子在专业学习上有什么建议?

A:近年来,在很多大型活动里都能看到南旅学子的身影,他们的专业素养有着明显的南旅烙印,很为他们骄傲。作为中国第一所旅游学校,经过多年积淀,南旅院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资源优势和王牌专业,同学们应该为母校的这些优势感到自豪,并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这些优势,努力提升自己,学好专业,学好外语。

(文:张蔚  审核:何晓岩)